close

動漫咖啡師
背景:從「風味」走向「價值」

在過去二十年,精品咖啡產業快速發展,從最初的風味革命,到現在的文化深化與市場擴張。
傳統上,咖啡的評價幾乎完全仰賴「杯測表」
Q-Grader 制度:專業杯測師透過香氣、酸質、甜感、餘韻等細項分數,
給予一個「
80 分以上即為精品」的標準。
然而,市場的發展顯示出一個問題:

  • 消費者不見得理解 85 分與 87 分的差異。
  • 很多購買決策其實來自 包裝、故事、飲用情境,而非分數本身。
    於是 SCA 提出了「咖啡價值說」與 CVACoffee Value Assessment

👉 CATA 的角色:在這裡,SCA 也引入了「CATA 勾選法」作為新的工具,
讓品評者在描述咖啡時,不需硬性量表,而是可以「勾選所有適用的風味詞」,更貼近消費者直覺的方式。


SCA 的立場:價值的四個面向

SCA 認為,咖啡的價值不僅止於感官特徵,而是建構於 四個核心面向

  1. 感官(Sensory:風味與香氣仍然是核心,但只是價值的基礎。
  2. 文化(Culture:咖啡背後的產區故事、傳統與產地特色。
  3. 情境(Context:飲用場合、情緒氛圍與社交意義。
  4. 市場認知(Market Recognition:品牌形象、包裝設計與消費者偏好。

👉 CVA 的角色:這四個面向中,感官描述可以透過 CATA 表單收集到大量直觀數據,
例如:某咖啡被多數人勾選「莓果、花香、蜂蜜」,而在情境性偏好上被勾選「愉悅、平衡」。
這些資訊能轉化成市場可用的語言,進一步連結文化與市場認知。


為何要推廣「咖啡價值說」?

  1. 杯測分數已不足以反映市場偏好
    傳統的 CQI Q-Grader 杯測,強調的是「專業感官的一致性」,
    但它缺乏和消費者偏好的對接。
    CATA 的引入,
    能更快速收集到「大眾實際勾選的感官認知」,補足了這個缺口。

     
  2. 幫助生產者找到產品差異化
    SCA 推動 CVA CATA,讓生產者不僅能呈現分數,還能呈現「描述詞的分布」。
    例如:同一個
    85 分的咖啡,如果 CATA 數據顯示 80% 的人勾選「巧克力」風味,
    那麼它在市場包裝上就能強調「巧克力調性」。這是一種從數據到行銷的轉換。

     
  3. 與消費者語言對接
    CATA 的另一個價值在於,它讓品評語言「簡單化」與「消費者化」。
    傳統杯測會寫「中高酸、圓潤甜感」,
    CATA 會讓消費者直接勾選「莓果」、「甜」、「討喜」。這樣一來,
    專業術語與消費語言之間的鴻溝被縮短。

結果:CVA CATA 並行,成為新標準框架

隨著「咖啡價值說」的推廣,SCA 不僅是提出 CVA 系統,還透過 CATA模式讓其更靈活應用:

  • 對專業者CVA 提供結構化表單(描述性、情感性、綜合性),CATA 則讓描述收集更快速、更貼近大眾感受。
  • 對生產者:能透過 CATA 數據找到產品差異化,讓價值不僅停留在杯測分數。
  • 對消費者CATA 語言直觀,CVA 的情感性表單則更符合飲用者的語境。

最終,SCA 期望 CVA + CATA 的雙軌工具,取代舊有「分數導向」的單一評價模式,成為全球推廣的新標準。

 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emma 的頭像
emma

典凱精品咖啡學院|生活大師門市-永和頂溪站

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